各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紧扣“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主题,经研究,四川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重庆市人才研究和人力资源服务协会联合举办第二届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征文活动。本次活动以“激发人力资源新动能,共建双城经济圈创新策源地”为主线,聚焦川渝人力资源服务业协同发展,旨在汇聚政产学研用智慧,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为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智力支撑。现将征文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智启双城·创见未来——激发人力资源新动能,助推“十五五”高质量发展。
二、活动目的
(一)构建政产学研用价值共创平台,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探索川渝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路径,打造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策源地;
(三)促进优秀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和实践方案,助力“十五五”时期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活动时间
投稿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
评审时间:2025年12月中上旬
结果公布:2025年12月中下旬
成果转化:2026年
四、征文对象
立足川渝两地,面向全国范围内人社、发改、经信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从业者、企业管理者、高校学者、政策研究者及社会大众(爱好者、就业/创业者)均可参加。
五、征文要求
(一)征文选题
聚焦人力资源服务业“十四五”经验沉淀与“十五五”前瞻布局,坚持一条主线,从八大维度的N个场景中,任选一题(具体见附件),重点探索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路径。
一条主线:
激发人力资源新动能,助推“十五五”高质量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核心,围绕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强化川渝协同、区域联动。
八大维度:
1.产业升级与人才适配: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侧改革。
2.数字转型与技术赋能:探索 AI 技术在招聘、培训、绩效管理中的场景化应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
3.区域协同与政策创新:研究川渝毗邻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共建共享机制,优化要素跨区域流动政策。
4.民生保障与灵活用工:分析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下的劳动权益保障,完善新就业形态服务体系。
5.政策支持与制度变革:提出激发人力资源市场活力的政策建议,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6.技术赋能与产业融合:探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乡村振兴、技能培训中的创新应用模式。
7.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构建服务川渝地区产业升级的技能人才梯队。
8.绿色产业领域人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低碳经济、绿色产业领域的人才开发路径,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N个场景:
1.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的人才政策模拟场景;
2.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真实业务场景(如 AI 招聘、远程培训);
3.高校学科研究与产业需求对接场景(如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
4.乡村振兴中的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场景;
5.平台经济下的零工就业、共享用工等新就业形态场景。
(二)征文类型
1.研究类:行业研究报告、技术创新案例分析、政策模拟提案;
2.叙事类:个人成长故事、创业经历、团队协作实录;
3.创意类:未来行业设想(科幻短文)等;
4.探索类:定向约稿,热点问题探讨。
(三)征文字数
摘要300字左右,正文字数在2000-10000字左右。
(四)征文内容
征文内容需紧扣主题,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数据准确,分析深入,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原创且未公开发表。文尾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
(五)协作机制
为促进跨领域资源整合,鼓励“政产学研用”协同写作。企业、高校等需联合研究的单位,由协会协调相关单位专家学者共同组队。
(六)征文使用
征文免投稿费、免评审费。投稿文章使用归主办单位所有,可以删改、编辑、采纳和公益性使用。
(七)投稿方式
将作品发送至指定邮箱,邮件标题格式为“征文投稿+作品名称+作者姓名”。
六、征文评审
(一)成立评审专家委员会
从川渝人力资源服务专家委员会,以及川渝两地的人社部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高校、企业、智库等单位选派人员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开展评审工作。
(二)评审重点
对征文从专业价值和产业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评审。
1.专业评审。由专家从学术价值、战略前瞻性等方面进行专业评审。
2.产业评审。由链主企业从实践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产业评审。
(三)奖励机制
评审得分最高者奖励3000元奖金,并推荐在《四川劳动保障》《人力资源服务》《博士后论坛》等杂志刊载。
七、成果转化
对优秀文稿,协会将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成果转化:
(一)作为政策建议专报有关政府部门。
(二)作为《川渝人力资源服务业“十五五”规划参考》
(三)编入《四川人力资源服务业“十五五”发展报告》《重庆人力资源蓝皮书:重庆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报告》等专业书刊中。
(四)在《人力资源服务》《博士后论坛》《四川劳动保障》《四川人才》《重庆人才》等杂志刊载。
(五)年度布会:举办人力资源行业跨年演讲、征文创新成果展示、颁奖仪式等,搭建“政产学研用”资源平台。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电话:四川协会王婷028-86132632,18282826266;重庆协会张继峰023-63117506,15666653205;
投稿邮箱:schra@163.com。
附件:选题参考
四川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
重庆市人才研究和人力资源服务协会
2025年5月12日
附件
选题参考
1.产业升级
(1)产业链关键环节人才缺口动态监测模型构建
(2)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运营范式研究
(3)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机制
(4)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才能力重塑
(5)产业集群人才共享平台构建路径
(6)全球高端人才引育的本土化适配策略
(7)非遗技艺市场化传承的创新模式
(8)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复合型人才能力图谱
2.数字化转型
(1)人工智能招聘工具的伦理治理框架
(2)区块链技术在劳务信用体系中的应用边界
(3)数字孪生技术在人力配置中的成本效益模型
(4)元宇宙虚拟实训基地的沉浸式教学实践
(5)RPA流程机器人的部署成熟度评估
(6)大数据驱动的人才流动预警机制
(7)零工经济数字化服务平台创新
(8)SaaS系统区域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
3.区域协同
(1)跨区域产业园联盟治理模式创新
(2)跨境人才服务标准制定方法论
(3)社保互认在灵活用工中的实施路径
(4)人才飞地模式的利益分配机制
(5)劳务品牌共建的生态体系构建
(6)博士后联合培养制度创新
(7)职称评审结果互认的标准化框架
(8)重点产业人才流动补偿模型
4.民生保障
(1)高校毕业生就业干预机制创新
(2)职业规划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
(3)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标准体系
(4)银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比较研究
(5)零工市场服务圈层建设标准
(6)特殊群体技能重塑课程设计
(7)返乡创业政策包效能评估模型
(8)灵活就业社会保障创新实验
5.政策支持
(1)人才政策区域协同机制研究
(2)国际人才引进便利化路径
(3)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动态管理
(4)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退出机制
(5)乡村振兴人才评审绿色通道
(6)人力资源数据跨境流动治理
(7)揭榜挂帅机制的实施效能评估
(8)继续教育税优政策设计
6.技术赋能
(1)AI人才画像偏差修正算法研究
(2)生物识别技术的合规应用场景
(3)情感计算在心理健康监测中的边界
(4)数字分身技术的伦理风险评估
(5)脑机接口在职业安全中的应用
(6)量子计算的人力预测模型构建
(7)隐私计算背调系统开发路径
(8)分布式协作工具的人因工程研究
7.人才培养
(1)工程师知识更新体系构建
(2)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器模式
(3)数字技能微认证标准开发
(4)继续教育平台运营机制
(5)氢能技术人才双碳能力培养
(6)建筑行业BIM人才阶梯培养
(7)退役军人职业转型通道设计
(8)零工经济模块化培养体系
8.绿色人力
(1)ESG评级中的人力资源披露标准
(2)绿色技能认证体系构建路径
(3)远程办公碳足迹测算模型
(4)零碳园区灵活用工模式创新
(5)循环经济产业工人技能转型
(6)无纸化招聘流程成本效益分析
(7)生物降解材料岗位健康标准
(8)碳足迹追踪的行为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