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扫描微信,随时获得最新资讯

达州:打造技能人才高地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达州市人社局 发布时间:2022-06-15

 四川达州位于川东北部,地处川渝陕结合部,总人口位居全省第3位,是人口大市和务工大市,年转移输出劳动力超16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超400亿元。近年来,达州市着力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聚焦“强培育、创品牌、促发展”,深入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行动,不断擦亮做响“巴渠工匠”特色技能品牌,走出了一条技能人才引领发展、发展汇聚技能人才的良性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技能型人才29万人、占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的36.2%,其中高技能人才达2万人。

育好“苗子”,增强技能本领

“初中毕业的我原本打算外出打工,偶然看到了达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招生广告,既可以学一门技术,又不要学费,还有生活补贴。我感觉很不错,于是尝试着报了名,学起了汽车维修,一半时间在学校,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目前我在达州一家4S店任技术经理,收入还不错,在行业也受尊敬。我感觉技能人才未来可期!”,达州市高级技工学校2012级学生张阳李说,现在学校升级为达州技师学院了,教学力量更强了。

达州市深化校企双元育人,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并建立“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创造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近三年,全市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3万人次,培育技能人才8.5万人。

达州市先后出台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劳务品牌培训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实施方案》等文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技能四川”“巴渠达人”等行动,通过岗位练兵、以干代训、脱产培训等方式,“订单式”“定制式”培育技能领军人才、技术骨干人才。围绕全市“3+3+N”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乡村振兴等需要,将“企业用工量大、社会认可度高、岗位适合就业”的工种纳入职业培训目录,并通过人社服务专员、企业用工数据库等渠道及时更新培训工种。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结合企业需求设置课程,携手企业实施“新型学徒制”“企校双师制”培养计划,实现“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全市职业教育(培训)已涵盖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等200余个专业,拥有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120家。

按照“大整合、大集中、大提升”思路,构建起1个西南职教园区+5个县级职教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有职业院校36所、在校学生6.8万人,每年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3万余人,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超94%,汽车维修、航空服务、护理、学前教育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有效助推了达州及周边区域高质量就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全力提档技工教,强力推进中职教育学校改革发展,在市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成功创建占地218亩、在校学生3000余人、涵盖汽车维修、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14个专业的达州技师学院,全日制技工教育和社会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学院已向社会输送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10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树好“牌子”,打造技能高地

三月初春,万象更新。达州大竹石河镇的香椿树,悄悄抽出了嫩芽。为期20天的香椿采摘加工技术培训班在这里开班。指导老师张余香正带着16名学员了解香椿产业。

“老师通过知识讲解、示范操作、动手训练等方式,从选材、采摘到加工、包装,耐心地为我们讲解香椿加工知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希望可以通过这次学习学到真本事,帮助家乡发展香椿产业!”来自大竹县月华镇的学员李雪梅说。

近年来,大竹县将香椿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进行打造,通过“品牌培育+学徒培养”的方式,吸纳当地村民积极加入到香椿发展产业当中来,学员毕业即进入当地企业工作,既解决了就业,又发展了产业。目前,全县范围内种植规模已达到12万余亩,每年要培育香椿种植、加工等技能人才2000余人,香椿鲜芽年销售1.5万吨、产值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7亿元。

达州市结合市场需求、地域特色、技能特点、个人意愿等需要,制订“一县一品”劳务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品牌创建专项行动,以“理论+实操”“订单+上门”等方式,积极开展劳务品牌培训、返乡创业培训,进一步做大做响特色劳务品牌,着力打造打造劳务金字招牌。培育“宕渠护工”“巴山妹子”等“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8个。近三年全市完成劳务品牌培训416期、2.4万人、促进2万余人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培训6万余人次、辐射就业超5万人。组织开展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创新开办“海员班”“石化班”“2+1”订单班等培训班,培训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等6000余人次。积极顺应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全面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培训计划,鼓励企业开展线上培训8441人次,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开展以工代训1.52万人次。

加快创建工匠品牌。出台《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大军的实施意见》,围绕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农林牧、交通运输等工种,实施“千名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万名乡土人才培育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行动,大力加强技能工人培育,着力打造“巴山建工”等工匠人才品牌。近三年全市新增各类技能人才5万人。建立“工匠型”人才岗位津贴、首席技师、特聘技师职务津贴制度,加大对作出重要贡献和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薪资激励力度。依托重点科研院所,拓宽技能特长工人培养渠道,精心打造“巴渠工匠”技能培育平台。目前全市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8家,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技能人才20名、突出贡献优秀专家高级技师5名、技术带头人19名。

达州市畅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推动学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举,实施职业资格与相应的学历比照认定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工院校全日制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招聘等考试。引导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制度,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工匠型”人才技能鉴定、职业院校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实施办法,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企业员工、技术工人参与职称评审、等级考试以及各类技能赛事活动。采取层层选拔、集中训练等措施积极备战省级技能大赛,完善技能人才选拔培育机制,分级分类举办“巴渠工匠”技能大赛。对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给予资金奖励并授予荣誉称号,对获奖的工具钳工、数控车工、中式烹调师等八类技能人才优先纳入“巴渠工匠”数据库,建立达州市1000名顶尖“巴渠工匠”人才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巴渠工匠”登记入库1.3万人,含高级技师177人。

搭好“台子”,激励担当作为

“过去,受政策体系不健全、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影响,我们的高技能人才培育较为缺乏,示范引领作用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技能人才流失率一度达到30%。”达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王智勇表示,“近年来,我们通过强化政策激励,畅通发展渠道、搭建展示平台等方式,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得到激发,人才培育生态也越来越越好。”

达州市完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整合各部门服务资源,建设“达州市人才之家”“巴渠人才工作站”,为优秀人才来达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技能领军人才在重大技能技术攻关创新、绝技绝活传承、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建立首席技师、特聘技师等技能带头人制度,聘期内由所在企业发放一定职务津贴。建立人才评选激励机制,对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工匠精神,在技能攻关、技能竞赛、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参照国家或省奖励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直接授予“达州市技术能手”称号。建立杰出人才荣誉制度,面向在达州创新创业3年以上且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评选“达州市杰出人才”;将现代制造技能型人才纳入“达州人才市长奖”,对评选出的人才给予10万元资助并颁发荣誉证书;开展达州市优秀农民工“巴渠工匠”评选活动,每两年评选10名在某一行业(工种)技能高超、技艺精湛的达州籍农民工。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获得“达州市技术能手”“达州人才市长奖”“达州市巴渠工匠”等荣誉21人。

达州市搭建展示舞台,加强技能人才“赛马练兵”。坚持“办好市赛、对接省赛、备战世赛”,积极做好世界技能大赛选拔推荐、组队参加省级农民工技能大赛和“工匠杯”技能大赛、举办市级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活动,全市职业竞赛氛围日益浓厚,技能人才选拔培育机制不断完善。近三年全市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122人次,斩获各类奖项43个。其中,获全省“工匠杯”职业大赛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全国乡村振兴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全省农民工技能大赛二等奖4名、三等奖2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

此外,达州市还针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设行业紧缺、市场需求大的专业培训,并通过积极对接重庆、北京、江苏等地企业和开展培训学员专场招聘等形式,加强技能人才就业推荐,帮助实现培训到就业的“无缝衔接”,确保重点培训群体“高效就业、稳定就业”。近三年成功推荐4.8万名培训学员实现稳定就业,培训就业率达39%。同时,主动到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开展座谈、慰问等活动,以乡情带动、政策驱动等方式,鼓励引导各类优秀技能人才回乡创办企业、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并给予创业补贴、创业贷款等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返乡下乡创业氛围,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近三年,全市成功回引技能人才返乡创业1.16万人、创办企业2781家、吸纳就业2.34万人,总产值达16.04亿元。(焦爱国)